
闊步邁向“綠富美”
——記錄全面建設美麗江西的奮進足跡
本報記者朱嘉明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全面建設美麗江西,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之路。
聚焦加快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扎實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在青山綠水間逐夢“綠富美”,奮力在新時代書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亮麗答卷。
抓治污重修復:綠水青山展笑顏
徜徉于九江長江“最美岸線”,人們仿佛走進一幅美不勝收的工筆長卷。這里江水波光粼粼,岸邊綠樹成蔭,“辣眼睛”的礦山碼頭難覓蹤影,“高顏值”的景觀帶比比皆是。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已成為新時代江西人孜孜以求的目標。我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空氣優良天數比率96.1%、中部地區第一,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95.5%,長江干流江西段和贛江干流水質保持II類標準,污染防治攻堅戰終期考核評為優秀等次。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水青山愈加靈動,映照出一張張幸福笑臉。
走進南昌艾溪湖邊的魚尾洲濕地公園,藍天、白云、水杉和叢叢灌木倒映在綠水之中,鷺鳥拍翅騰躍,孩童奔跑嬉戲,匯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很少有人能想起來,這里曾經是又臟又臭的城市垃圾場。
近年來,魚尾洲、馬蘭圩、漁舟灣……一個又一個生態濕地公園成為網紅打卡地,成為南昌市亮麗的生態標簽。致力于打造“山水名城、生態都市”城市品牌,南昌積極開展河湖水系治理大提升行動,去年一年,新增城市綠道155.633公里,新增社區綠道42.25公里,“綠色脈絡”更加清晰。
我省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共建、生態成果共享,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保持全國前列,吉安被評為全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贛州、上饒分獲中國十大“心儀之城”“秀美之城”。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美麗畫面正在贛鄱大地徐徐鋪展。
調結構挖潛能:低碳經濟向“綠”行
上栗縣制作花炮的工藝代代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隨著去年上栗縣獲批建設全國煙花爆竹轉型升級集中區,“上栗花炮”有了不一樣的煙火。上栗縣成立全國首家“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供應鏈服務、分享型經濟”的主導產業供應鏈服務平臺,實現了傳統高危行業的源頭治理和轉型升級。
堅決摒棄以破壞環境、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我省產業發展正在實現綠色蝶變。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強筋壯骨。在近日吉安市舉行的重大工業項目開工“點將賽”上,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投資百億元的半導體智能智造產業園項目正加快裝修。這一智能智造產業園將建成半導體研發制造基地和顯示模組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全部達產達標后,預計年主營業務收入可達100億元以上,年繳稅收超3億元。
從“跟隨”到“齊步”再到力爭“領跑”,以LED、VR、移動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已逐漸成為江西經濟發展的“新名片”。過去一年,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0.3%、15.2%,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3.2%、38.5%。
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全面“減碳”,在能源結構優化中持續“降碳”,在創新綠色技術中助推“低碳”,我省逐步探索出綠色低碳轉型新路徑。
就在去年,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南昌揭牌成立,成為國內首個在省級層面組建的碳中和領域研發平臺。今年初,省首批雙碳科技創新專項項目啟動,贛能股份牽頭承擔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碳綜合減排技術研究及應用”和南昌大學牽頭承擔的“面向碳達峰的產業園區碳代謝優化與技術集成研究”項目,擔負起推動我省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的重任。
護生態富“口袋”:“兩山”轉化有路徑
靠山學會“吃山”,護綠更要“添金”,江西人找到了新辦法。
靖安縣大力發展綠色有機休閑農業,開發森林浴、森林食療、藥療等森林康養服務項目和戶外拓展運動項目,運動休閑產業活力迸發。滿目青山點石成金,“靖安模式”被國家發展改革委點名予以推廣。
生態引客,環境聚財。結合中醫藥、大健康等產業,我省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2021年,全省旅游接待總人次、總收入分別增長32.9%、10.7%。在生態產業化方面,我省創新推出“贛鄱正品”全域認證品牌,“兩品一標”農產品數量達3894個,林業經濟總產值突破5500億元。
生態產業鏈串起百姓致富鏈,人們變成了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綠色食品的推銷員。江西人越來越認識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保住了綠水青山就是保住了財富之源。
近日,崇義縣掛牌成立全省首家濕地資源運營中心,當天就發放了首筆濕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000萬元。接收貸款的章源公司表示,這筆錢將用于發展生態養殖,保護陽明湖濕地水域,促進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我省積極探索“兩山”雙向轉化路徑,率先全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制定實施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著力破解“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難題。2021年,全省綠色貸款余額達3609億元、增長39.5%。
綠色資源成了金色財富,美麗風景綻放美麗經濟。我省逐漸釋放出真正的生態紅利,實現了以“綠”養“綠”,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初顯“真容”。